Quantcast
Channel: Colourphilosophy – The Type — 文字 / 设计 / 文化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8

Basics: 衬线

$
0
0
在字体排印学里,衬线指的是字母结构笔画之外的装饰性笔画。有衬线的字体叫衬线体(serif);没有衬线的字体,则叫做无衬线体(sans-serif)。 2007年摄于里昂古罗马半圆形剧场遗址(约公元前43年),从保留的石碑我们可以看出,1)所有的字母都是大写的,2)衬线是如何被「雕刻」出来的 历史学家们认为衬线体来自古罗马的石刻碑文。对于这些装饰性的笔画为何会产生,起的何种作用,一直存在着争议。大多数人所接受解释来自 Edward Catich 神父,他在1968写了《The Origin of the Serif》一书,认为罗马字母最初被雕刻到石碑上之前,要先用方头笔刷写好样子,雕刻的工匠之后照着写好的样子雕凿而成。由于直接用方头笔刷书写会导致笔画的起始和结尾出现毛糙,所以在笔画开始、结束和转角的时候增加了收尾的笔画,也就自然形成了衬线。雕刻匠人照写好的字雕刻,就形成了所谓的「serif」 。 放大看这个字母「T」,我们可以看到,衬线最终是如何在工匠的雕刻刀下诞生的(注意看左图我标注的切刻方向) 单词「serif」的词源不可考,大致和拉丁文字形成字体风格同时产生。1813年,William Hollins 在英国的国家标准中,统一了英语大写字母表和罗马字母表 I。他定义了术语「surripses」,通常发音为「surriphs」,意思是「在除了字母 O 和 Q 之外,在字母笔画的头和尾出现的突出部分,有时在笔画的起始,有时在结尾,有时同时出现」。 这个标准同时也指出,单词「surripses」可能源自希腊单词 συν(在一起)和 ριψισ (突出的部分)的组合。1827年,一个希腊学者 Julian Hibbert 印制了他自己的实验性质的安塞儿大写希腊字体。他认为碑文字母的衬线,与其说是一种装饰,更像是随着自然老化而形成的磨损。他还认为,「serif」的词源应该是「syrifs」或者「cerefs」。 牛津英语词典中,「serif」的相关引文最早出现在1830年;「sans serif」的条目则现于1841年,写为一个单词:「sanserif」。牛津英语词典认为,单词”serif”在构词法上是对”sanserif”的一个反构。韦式第三版新国际词典则认为,「serif」源自荷兰语的「noun schreef」,意思是线条、落笔的划线。在荷兰语中,「Schreef」和来自动词「schrappen」(删除,划去),意思等同于「serif」。无衬线体(sans-serif)中的 sans 是法语单词,意思是「没有」。在德国,无衬线体被叫做「Grotesk」(荒唐的)。对应的英语单词「grotesque」,最早出现于1875年的牛津英语词典,是碑文字体的同义词。也指「不寻常」的意思。在艺术领域,「grotesque」指「精巧的装饰」。其他同意词包括「Doric」(多立克式的,古希腊的一种柱式)和 「Gothic」(哥特的)。日本人在命名无衬线体的时候,就称为 Gothic 字体。 普遍认为,在传统的正文印刷中,衬线体能带来更佳的可读性(相比无衬线体),尤其是在大段落的文章中,衬线增加了阅读时对字母的视觉参照。而无衬线体往往被用在标题、较短的文字段落或者一些通俗读物中。相比严肃正经的衬线体,无衬线体给人一种休闲轻松的感觉。随着现代生活和流行趋势的变化,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无衬线体,因为他们看上去「更干净」。有调查显示,欧洲人对于无衬线体的接受度略高于北美,在书籍、报纸和杂志中大段落文字的排版,衬线体始终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。 尽管衬线体来自于碑刻字体,但是在手写字母的时候,人们却并不习惯于加上那些衬线。唯一的例外是大写的 I,加上了衬线以和小写的 L 区分,数字1和7在手写的时候之间也常用衬线加以强调和区别。 衬线字体的分类有: 旧式风格(Old style)代表性的有:Adobe Jenson、Janson、Garamond、Bembo、Goudy Old Style 和 Palatino 过渡风格(Transitional)代表性的有:Times Roman、Baskerville 现代(Modern)代表性的有:Didot、Bodoni 粗衬线(Slab Serif)代表性的有:Rockwell 参考 Wikipedia […]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8

Trending Articles